Video 视频

返回上页
 
以写意手法表现人文关怀的油画家 --- 韩玉臣
摘要

  韩玉臣,1954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荣誉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在国家博物馆展览上,一幅油画作品,将西藏牧羊少女与奔跑的羊群展现的淋漓尽致,奔跑的羊群热烈奔放,如身临其境。在另一幅由九个人藏民面部特写所构成的作品面前,画家韩玉臣正慷慨激昂的向观众讲解构成画面的每一个元素:“我曾去过二十多次藏区,我一直在想能不能用特写的方式,把阿里人这种特殊灿烂的微笑表现出来,这幅九个人物的特写,表现了九个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阿里人的灿烂的微笑。去过西藏的人都知道,西藏百姓的微笑是那样的感染人,在这么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里的一群人、一个民族长期跟自然界搏斗,他们对一些物质上的东西没有过多的追求和奢望,他们的内心无比纯粹!他们笑的灿烂、笑的自然。这幅作品用特写的方式,背景没画任何东西增强了画面这种冲击力量!所有人都在这张画前受到一种感染,观众也会跟着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这就是艺术家与观众心灵的冲撞!”
 



 

  绘画属于形象思维,激情要远远大于理智,需要冲动才会有感觉,才会产生绘画的愿望,这种冲动,这种激情表现在你的绘画上才有了自己的色彩,韩先生九年画了将近一百幅油画,拍了近万张照片,写了上百首诗词。当我们问韩先生是什么样的动力促使他下这么大的决心创作这么多表现人文关怀的作品时,韩先生说:“我要用它向社会汇报,向人民汇报,这是一个中国艺术家的情怀”。
 

  收藏的世界名家作品直接成为韩先生艺术世界源源不断的养分,为此,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首先走访世界各地,查阅大量的资料,掌握丰富的艺术史知识,对比每个画家,研究每个画家的特点、绘画风格和技术语言,其次,还要有敏锐的眼光和独到的鉴别能力,二者缺一不可。巴比松画派作品是现实主义和印象派之间的一个画种,这个画派产生的时期,也产生了很多伟大的画家,三十年前,对艺术的敏感性,让这个艺术家发现:巴比松画派作品在欧美各大美术馆内微乎其微,他感到不可思议,于是他便系统地研究巴比松画派几乎所有材料和相关历史,发现:柯罗是莫奈的老师,多比尼是(索)罗拉的老师。老师的作品远远没有学生的作品有热度,甚至被踩在地下,这个道理很难理解,而这个画派的作品恰恰是现实主义的高峰,与我们国家所提倡的艺术为人民服务,为基层服务相吻合。于是韩先生就以巴比松画派为重点研究对象,研究了整个欧洲的美术史,了解了全世界的收藏以后,做出重大的抉择,从巴比松画派作品入手,继而收藏了大量的西方油画,几十年以来,通过中国美术界、乃至世界美术界的发展方向证明,这种收藏极其正确,系统地收藏这个画派的作品不仅填补了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的空缺,同时直接滋养着韩先生的艺术表现方法,通过向大师看齐、和经典对话,从而借鉴出所画家韩玉臣先生需要的艺术成分,中国油画界的领军人物靳尚谊先生看完韩先生画展之后,很感慨:“韩玉臣的画之所以越来越有感觉,就是因为他每天都在和经典对话”。
 

  任何艺术表现形式的出现和发展首先要有传承,没有传承就不可能有创新,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对传统形式的一种弘扬,一种新的活力,是一种让艺术永远与时代相结合的方式。“十九大”提出“创作出符合时代的高质量精品,实现当代艺术的高峰”,实际上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对艺术创新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长期处于一种传统的状态下,视觉审美会产生疲劳,艺术需要注入新的活力,调动人们跟随艺术所引领的方向去发展,走向正能量,实现艺术人民服务的目的,但是创新又是一个艰苦复杂的过程,要求艺术家不断否定自己习惯性的创作,走向不习惯,这个过程不亚于一场革命,韩先生觉得自己一直处在变革的坎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先生这样评价韩玉臣:用平民的眼光,平民的情怀,去感悟基层平民的生活。
 

  “这么多表现西藏题材的作品,首先是对西藏理性的认识,对那种特定环境下生活的高原子民的精神世界的分析,以后创作中,我会更加的在形式感上;在内涵的追求和表现上;在个性语言的强调上,有更加鲜明的个人形象;更加突出的个人特点,让我笔下的藏族百姓所绽放出来的笑容,更隽永、更深刻!这就是我未来创作的思路和方向。”油画家韩玉臣声音犹在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