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lery 艺术管见

返回上页

在西班牙马德里“欧洲华侨华人第六届书画大展”艺术研讨

发布时间:2018-02-03 15:53:42

 

  不是什么报告,既然是研讨会就随便说两句。
 

  金主席还有欧洲书法协会的诸位道友,曾经两次到过邯郸。前年在邯郸,我们共同举办了欧洲书协和邯郸市书协的展览。今天,我们邯郸书协一行数人,万里迢迢到马德里参加“欧洲华人华侨第六届书法展”,不胜激动。看到我们这么多华人、华侨挚爱书法,热情传播中华文化,感到非常的震撼。
 

  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书法能够在欧洲这块土地上流行,得力于华人、华侨的辛勤努力。举办展览需要耗费心血、耗费财力,连续六次举办展览,绝非易事。从展览的水平看,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隶书、篆书,写的都很规矩、认真,无论尺幅大小、字数多少,都很感觉到我们华人、华侨是在用心书写。
 

  我们都是书法的爱好者,金主席已经酷爱了几十年,具有了相当的功力。我们在一起时曾经探讨过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国内的书法面貌跟华人、华侨的书法面貌有很大的差别?有些国内的书法展和书法作品,包括获奖的作品,一些华人、华侨看不懂、不理解,认为是怪、认为是生、认为是丑。如何评价一幅作品的内涵、品位和功力?如何理解书法的审美和标准?下面说说我自己的认识。
 

  有人说书法是随心所欲,没有标准。错,既然是书法,就有法度,就有规则,就有运行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怎么评价一幅作品好还是不好?是初学还是已达到较高的层次?有四个要素。一是提按。所谓提按就是你运笔过程当中的起始承转是否到位。二是结体。构成作品的每个字的框架结构是否搭配合理,是不是好看,是不是漂亮,是不是方正,是不是立的住。三是章法。开篇布局,参差、穿插、错落是否统一,是否富有节奏、韵律。第四是墨色。主要指干湿浓淡。
 

  先讲提按。每一个字、每一篇作品,你在下笔的时候是怎么运行的,运行过程当中横折、转弯、撇捺的时候,如何把它撇过去、收回来。这个过程是有完整的运行轨迹的,这个轨迹,得力于你长期对书法的了解,对传统碑帖临习的结果。没有这个过程你也是写字,尽管是硬笔变成了软笔、变成了毛笔,但让人一看你是写钢笔字,用毛笔来写钢笔字。没有书法本身运行的提按过程,那你写出的字,一看就知道这个人没有临过帖、没下过功夫。字,它的每一点、每一撇、每一捺都要符合运行规律。看一些人的楷书、隶书没有逆锋,没有回转,往往都是箭头,全是尖刺。该折的时候他不折,该收的时候他不收,就说明他没有重视在笔法运行当中的提按。
 

  按照我们学习楷书的传统运笔理论,在起笔的时候应是先逆锋而上再回转,然后中锋运行,到笔划端处按再回锋,这是最基本的点划运行规律。行、草书这个运行规律不明显,但内涵仍在,规律仍在。你没有这个过程,拿笔就写,没有提按,肯定不是写毛笔字。判断一个人的书法作品是水平高还是低,下过功夫没有,一看了然。
 

  第二是结字。中国的汉字从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行草、章草、楷书、草书、狂草,经过这么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文字,从象形到会意、到形声、到借代等,每一个字的产生,就是件艺术品,每一个字都很漂亮。哪怕是一画,哪怕是二三十画,都自成体系,不论是什么结构,每一个字都搭配均衡,站立平稳。你怎么把每个字写漂亮,胳膊腿安排的很合理,而不是长胳膊短腿,头大脚小,这是你基本功。每个字都写好了,构成书法作品的每个基本因素才形成。
 

  有的人说行草没有字的结构问题,这个认识不对。行草也有笔画的安排,也有结字的处理。王羲之《兰亭序》整篇二百多个字,光“之”字写法就七八种。看我们一些朋友的书法作品,如果碰到两个同样的字,就错不开,没变化。那说明你对结字了解的不深。一幅作品中有的字是繁体,有的又是简体,本身就不统一,也说明你对书法的理解缺乏一定深度。一幅作品一个字写的漂亮,两个字就不协调,三个字连在一起就不好看,这就有一个结字之间的搭配组合规律。这幅作品哪怕仅有四个字,四个字就有不同的结字方法,不同的处理手段,不同的摆布形式。在提笔写的时候,肯定是先构思谋划,然后再下笔。结字要丰富变化就需要记帖记结构,大量的记。如果你结字不漂亮,写的字歪歪扭扭,该横的不横、该竖的不竖、该长的不长、该短的不短,本身就很难看,而每一个难看的字组在一起,这幅作品好看吗?肯定不好看。
 

  第三是章法。一幅作品两个字有章法,字数多更讲章法。章法就是一篇作品的整体形态。一幅作品章法有度、张弛有序,才会有艺术品质。章法有种种:错落、穿插,疏密、留白等等。密的时候,不透风,疏的时候,可跑马。韵律、摆动、节奏,都是章法的内容。今天参展的个别作品,要么全部是横平竖直,跟站队一样,要么一顺肩,全部左低右高。你说我是写楷书的,楷书也有一个错落的问题。四大楷书名家欧、柳、颜、赵,他们的作品它绝对不是排队,打直道。摆动当中出现韵律的变化,这样使每个字都有了灵气,有了生动的感觉。
 

  我们一些书家,往往在章法上不够讲究,不够严谨,更多是把功夫下在每个字上,每个笔画上。我们翻开怀素的自叙帖,从“怀素家长沙”写起,大小疏密,前后照应,左右的摆动,奇正险绝无处不在,然而通篇看却是非常的和谐完整。毛泽东的书法在章法上处理的堪称奇绝,在中国书法史上无人可比。我们写草书、写行书,无论是竖写还是横写,竖写一行八个字,第二行七个字,第三行九个字,一般不会差两个字到三个字,横写三个字,五个字,最多差两个字了不得了。你看毛泽东的书法,横写,有的行两个字,有一行五六个字,竖写更是相差更多。这种大气的开阖,这种全局的把握,这种收放的处理,可谓做到极致。
 

  第四讲墨色。书法是在白纸上写的,一张白纸加上黑字,本来就两个颜色,怎么让它丰富起来,让它有变化?古人讲墨分五色,就是指浓淡。书法的墨色就是干湿、浓淡、枯笔、飞白。我看过很多书法大家写字,整幅作品从第一个字一气贯到最后,笔已经没有墨了,舔舔还接着写。而我们一些人的作品,写的很不错、很下功夫,但没有墨色变化,没有干湿,没有浓淡。每写两个字蘸一下墨,从头蘸到最后,离远看这幅作品漆黑一片。每个字大小一样、墨色一样,分不出来兄弟、姐妹、分不出爷爷、孙子。
 

  墨色问题有两个毛病要解决:一个是过于滋润。所谓过于滋润就是没有白、没有枯,字字蘸墨,笔笔饱满。二是过于干枯。如同柴火相叠,相捆。从今天展出的书法作品看,主要是过于滋润,没有把墨的节奏表现出来,减少了书法的丰富性,减少了书法的艺术性。
 

  刚才我也写了几幅作品,大家可能看到了,每一幅作品肯定不会是没有飞白,没有枯笔,绝不是一笔一笔全蘸墨,哪怕是两个字,也构成了变化,增加了书法的韵味和表现力。
 

  认识理解了这四个要素,我们再看书法作品,一个要素一个要素去分析,提按、运笔怎么样,有讲究,笔笔有味、笔笔送到位,笔笔给到力。再看他的结体,无论是行书、还是草书、还是魏碑、还是隶书每个字都搭配的合理都很漂亮,组合在一起,就使每一个字都很圆满、都立得住、撑得起。再看章法,大小、穿插、疏密、错落、节奏、韵律、摆动,整体完整和谐。墨色又有浓淡、黑白、枯干之分。这样一来同样是在白纸上同样写字,你的字写出了就跟别人不一样,别人是在写字,你是在创作,是在表现书法特殊审美。
 

  我们看书法作品,我们写书法作品要,养成从这四个方面去研究、去探讨、去揣摩的习惯。这样写的时候,一拿笔就有全篇在胸。每一个字在写的时候,就想到下个字如何照应,这行和那行就会如何去互相穿插,这样我们在写出来就是书法作品,而不是字。
 

  当然有些书法作品也确实有些怪异,怪字,胡涂,乱抹,确实有字跟画不分的情况,说字不是字、说画不是画,但这都是个别,不代表整体的书法状况。
 

  现在国内展览非常多,作品风格百花齐放,个性张扬,我们一些华人、华侨书法家,特别是以写楷书为主的书法家往往会不理解,会产生国内的这些书法家会不会写字的疑问。我这里要说明的是国内的书法队伍太强大了,几百万人在写字,你没点水平、没点个性、没点创新你不可能脱颖而出。要讲基本功,他们都是练了好多年。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关于书法的境界如何评判其高低,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到位”,二是“味道”。
 

  什么叫“到位”,说写字还有什么到位啊?不,写字非常讲究到位。比方说我们看一幅作品,什么叫“到位”,就是说你学谁,要像谁。学张三就是张三,你似像非像就是你没学到位。这不仅是笔法、结构、章法、墨色等到不到位,还指你在书法队伍的芸芸众生中有没有你的个性语言。一幅作品往那一挂,所有的行家第一眼印象是什么:学的是谁,有谁的影子在里面啊,学二王的,马上形成第一印象。为什么有第一印象呢?因为二王在行草书的创作上达到了高峰,他的《兰亭》、《圣教》、《十七帖》把书法家太熟悉了。那么你就必须通过临二王的字,记住他每一个字的结体,“远”字就是二王的“远”字,“胜”字是二王的“胜”字,那么你所有的字都像二王,都是从二王帖上面下来的。行家一看你是学二王的,很到位,说明你有来路。我不学二王,我学米芾。米芾的字有什么特点,在你字里都要体现出来。你说我写隶书,可以呀,你是学张迁,还是学曹全,你是学现代隶书,还是学刘炳森,你要彰显出你跟谁学的影子。我们在座不少人唱京剧,京剧一张嘴,梅派、裘派、程派、尚派马上十分清楚,行家一听马上就能判断出你唱的地道不地道。如果你四不像,没有大家的影子,没有传统的影子肯定不行。你说我谁都不是,我是自己的发明创造,除非你是大家里的大家。那如果你写不到位,没有这些功力,你说我就瞎写,我想怎么写怎么写,肯定成不了书法家。随意写是传统的天敌,是到位的天敌。你结体瞎写,没有来路,翻字典里没有,过去古人没这么写过,自己造的字,造的结体,那你肯定入不了书法家的队伍。你说我的字东搬一个西搬一个,是我的发明,也对不起,你不是发明家,你是一般的书法爱好者。所以到位很难,特别是字的结体上,像谁、不像谁,谁的风格、不是谁的风格,一定要到位。
 

  有的书友说,我就临毛泽东,我就学刘炳森,我就学启功,这个在国外可以,在中国书法领域你要学这几个人,你根本入不了展,因为会写启功的人太多、太多,会写刘炳森的人太多、太多。我们带来二十多幅作品,其中有一副是邯郸书协郭阳副主席的隶书,有的人可能会提出疑意这怎么是隶书,跟我看得不一样啊,我写的隶书蚕头燕尾,有波有折,她的隶书怎么方方正正的,横也方、竖也方。郭阳的隶书是从汉隶里寻得的灵感和信息,因为中国隶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的,它最早是刻在简帛上的隶书,因为刻自然而然它是方正的、朴拙的,而不是后来我们写在纸上圆润的隶书。你如果不了解这个状况,你会认为她写的不好。郑彬副主席写的隶书,横粗竖细,枯笔较多,它是来自于清代扬州八怪的金农。金农体就是这样的风格,郑彬的隶书,有来历、有出处,不是凭空的臆造。还有李喜泰的魏碑,一看是晚清著名的书法家张裕钊《南宫碑》的风格。有出处,到位,要像谁,这是水平,这是书法品位之必需。
 

  我们好多书法家不求像谁,而是完全自我,写着写着,又回到自己的书体上了,因为你过来的字,已经几十年了,已经打下了烙印,回到你的体就不成为书法家了,就没有到位。所以说习惯跟到位是个天敌,是个矛盾。一定要把自己习惯的写法扔掉,完全的扔掉。就学古人,学谁就是谁。
 

  到位以后,再高层次就是“味道”。学古人学传统,学二王、学魏碑、学隶书,有没有创新、有没有发展、有没有创造,有没有既有古人的影子,又有自己的东西,如此有,你的书法就有了张力,有了生命力。国内有好多创新的作品,你认为可能是胡涂乱写,其实不是,因为有这么多行家在评判,大家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那么你非认为是胡涂、乱写,那可能我会认为你在对书法的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偏颇,或者说还有一定的差距。
 

  “味道”是在到位的前提上发展起的,所以说创新很难写出味道不容易,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人走上歧途,故意写丑,故意写的很难看,这跟创新是两个概念。比方说我们讲启功,启功的字就是在柳公权字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挺拔、纤细并揉进了瘦金体的元素。比方说刘炳森,是在传统的隶书基础上,突出强调了蚕头和燕尾,强调了结体的收放开阖,就有了自己的个性。当然现在刘炳森的隶书已经成了标准印刷字,写刘体不可能参加展览,但是他毕竟创新发展了隶书。再比方说孙伯翔,在原来的魏碑的基础上加上行书的结体,就使魏碑有了变化,这就是创新,这就是味道。
 

  因为时间关系,关于书法就不再多讲了。邯郸是一座历史名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邯郸又是一个文化大市,中国唯一的成语之乡。河北省书法在全国是比较强的省份,而我们邯郸书协按整体实力在河北属一属二,我们有市级会员一千人,国家级会员五十多人。这次马德里之行,我跟金主席进一步加深了友谊,与各位书友成了朋友,希望大家有机会到邯郸去。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