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 众家评说

返回上页

邵大箴:为情作画 约而写真

发布时间:2018-01-04 18:07:00

  韩玉臣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酷爱绘画与书法,也颇有天赋,但因为当时不可违抝的客观原因,始终没有机会进入美术院校学习,但这并没有挫伤他学习艺术的意志和决心。几十年来,他历经坎坷,一方面探寻生活道路,另一方面追求艺术之梦。如今终于成为一位享有盛誉的著名企业家,也跻入画家行列,奉献出不少好作品。人们难以想象,他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繁杂工作之余,偷闲学习绘画的。确实,韩玉臣数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上下求索,东寻西找,拜师会友,虚心求教,勤奋实践,终于走出一条成功的自学成才之路,在油画、书法和摄影艺术方面都做出了令人称誉的成绩。
 

  先说韩玉臣油画艺术的方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起步于写实油画,一直没有动摇过。在学习油画的过程中,中国艺坛美术思潮风云变幻,他作为业余画家也有多种选择,但他始终把培养自己的造型功力和提高艺术修养放在第一位。虽然他知道,掌握具象写实油画的造型能力,对不在艺术院校学习的人来说,要费很多时间,花很大气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不走捷径,不避风险。他拜像张文新先生等有真才实学和有艺术见解的画家们为师,通过观摩、临仿和写生等手段,走向油画创作。他的这种顽强毅力和拼搏精神是很感人的。
 

  韩玉臣的油画作品题材以人物为主,兼画风景。人物画中有风俗画和描写普通劳动者的肖像画。近几年来,他多次跋山涉水,到西藏去体验生活、写生和搜集素材,创作了不少作品。读韩玉臣的画,给我最突出的感觉是,他笔下的风俗画和人物肖像画有一种可贵的真实性的生动。
 

  艺术的真实,是一般诚实的艺术家孜孜以求的。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但如何观察和体验生活的真实,则关乎到艺术家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思考的深度。对客观现实缺乏真诚的人,往往为表面的真实所迷惑,不能透过表面现象深入到真实的本质。例如,有些人描写当代工人农民的形象,满足于表现人物形象的高大和表情的喜庆,回避对人物真实内心世界的发掘,从而忘记了人物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是形成艺术作品魅力之主要元素这一原理。不论韩玉臣对这一基本原理是否自觉,或者是凭自己的本能和直觉去进行创作的,我认为他是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现实生活和他描写的人物的,直面他(她)们的喜怒哀乐和经历的生活沧桑。韩玉臣为中国社会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欢欣鼓舞,也为包括藏族人民在内的劳动人民生活的改善而高兴,但是他走过的生活道路和经受的种种磨难,使他对社会和人生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而这种理解和感悟不可能不流露于他的笔端,生动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我欣赏他刻画老年藏族群众形象的《慈祥》 《沧桑》 《老阿妈》 《风马旗》 《转经》 ,以及描写汉族劳动者的《太行老农》系列、 《女教师》等作品,画中不仅充满了他对这些人物的敬重和热爱,也描写了他们真实的感情,包括生活历程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以及他们内心的思考。我也喜欢《昆仑山下》 《兄妹俩》 《朝拜路上》 《尼洋河畔》 《康巴汉子》 《经幡猎猎》 《拾牛粪》 《沐雪》等作品,人物形象朴实无华。至于他的《牧羊女》系列、 《挤羊奶》 《转场》 《牧归》 ,画中人物、牛羊群和雪山风景和谐地融入画面,构图或平中求奇,或以奇取胜,色调丰富,富有抒情诗意。
 

  包括绘画在内的一切艺术创作,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主要不是形式技巧,而是感情的真挚。中国古代文论中历来有“为文而造情”和“为情而造文”之说。“为文而造情”者,一味追求表皮的形式美,内容空泛;而“为情而造文”者则是有感而发,写真实感受,为此提炼和讲究形式语言。提倡“为情而造文”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为情者要约而写真” ,即内容要精炼,感情要真实。我以为韩玉臣的油画艺术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他之所以迷恋绘画,因为他内心有强烈的愿望用画笔抒发他内心对人民大众、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不是去显露自己的才华和玩弄形式技巧。当然,韩玉臣也很重视艺术语言的形式,注意油画的形体结构、笔触、色调、肌理的美感。在这个过程中,他热爱的另外两个艺术门类——书法和摄影,对他的油画创作也产生了影响。他的楷、行、草体书法,有相当功力,格调纯正。他的西藏主题摄影取景真实而梦幻。书法笔线的丰富变化和章法、结构以及它追求的意象美,摄影艺术在发掘客观世界真实性中创造多样美的可能性,都对韩玉臣开阔艺术思路、提高艺术修养大有助益。
 

  韩玉臣的油画艺术之路正在稳健而有效地进行之中,从他已经取得的成果和他对艺术虔诚、执著的态度,可以预测他未来的前景是光明、广阔的!
 

中央美术学院 教授

邵大箴